「解決者思維」:為什麼積極的人總能創造更多機會?
- 蘆薈2寶爸

- 8月1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那個被破格錄取的實習生
幾年前,某家知名科技公司招募實習生,競爭異常激烈。最後一輪面試時,主管出了一道難題:「假設我們的產品在海外市場遇到法規障礙,你會怎麼做?」
大多數應徵者給出標準答案:研究法規、調整產品、尋求法律諮詢……但有一位年輕人不同。他不僅分析了問題,還主動聯繫了該國幾位業內人士,整理出一份潛在合作夥伴名單,甚至附上初步聯繫結果。
面試官驚訝地問:「這些是你提前準備的?」他回答:「不,是昨晚收到題目後,我認為『真正解決問題』需要實際行動,所以花了幾小時找人脈、發郵件。」
最終,這位實習生被破格錄取,後來更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專案經理。
他的秘密是什麼?不是天賦,也不是運氣,而是「解決者思維」——一種把「問題」轉化為「行動」的積極心態。
為什麼「解決者思維」能創造更多機會?
1. 良性循環:越行動,機會越多
積極的人不會停在「分析問題」,而是直接嘗試解決。每一次行動,無論成功與否,都會帶來:
更多經驗:即使失敗,你也比旁人多學了一課。
更強人脈:主動的人容易吸引同樣積極的夥伴,形成互助網絡。
隱藏機會:很多機會不是「等來的」,而是在行動中「意外發現」的。
例子:一位設計師在自由接案初期,主動免費幫客戶多做一個小設計。客戶被他的態度打動,後來介紹了長期合作的大公司專案。
2. 你以為的「障礙」,可能是別人的「機會」
當多數人抱怨市場飽和、環境不好時,解決者思維的人會問:
「這個問題有沒有被忽略的解決方案?」
「我能不能做得比現有選項更好?」
經典案例:Airbnb 創辦人最初只是因為付不起房租,決定把家裡空餘的空間出租。他們沒有抱怨「房租太貴」,而是把「缺錢」變成了一個全新商業模式的起點。
3. 情緒韌性:你能堅持,別人不能,機會就是你的
很多機會其實存在,只是大多數人在「最後一哩路」放棄了。
被拒絕10次後,多數人停止嘗試,但第11次可能是轉機。
新創公司前3年最難熬,但撐下去的往往後來居上。
研究顯示:85%的成功來自於「持續在場」,而非天賦或運氣。

如何培養「解決者思維」?3個實際方法
1. 每天問自己:「我可以多做哪一步?」
不要只完成「被交代的事」,試著思考:
這份報告,能不能加一點額外分析?
這個專案,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做法?
這個問題,誰可能幫到我?主動聯繫他們。
2. 練習「5分鐘行動法則」
遇到問題時,強迫自己在5分鐘內做出一個微小行動,例如:
發一封詢問郵件
搜尋一個相關案例
列出3個可能的解決方向
這個方法能打破拖延,讓大腦習慣「行動優先」。
3. 記錄「機會創造日記」
每周寫下:
3個你主動爭取或創造的小機會(例如:主動幫忙同事、學習新技能)
1個你原本可以更積極的時刻(反思如何改進)
幾個月後回顧,你會發現積極性如何默默改變你的軌跡。

機會偏愛「動手的人」
這個世界永遠有兩種人:
一種人看到問題,說:「這太難了,沒辦法。」
另一種人看到問題,說:「我試試看,或許有解。」
你是哪一種?
如果你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,與其等待「完美時機」,不如今天開始,用「解決者思維」創造屬於自己的可能性。
行動挑戰:今天,找出一個你一直在「思考」但沒行動的問題,花10分鐘做一件小事推進它。
📌 喜歡這篇文章嗎?分享給那個需要「多一點行動力」的朋友吧!
💬 留言區歡迎分享:你曾因「主動一步」而獲得意外機會的故事?
✨ 追蹤我的部落格,每週獲得提升思維與效率的深度內容!













留言